麦肯锡专访:一个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: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访谈
作者:吴文达 林琳 来源:麦肯锡季刊 发表时间:2012-02-10
导语:以开放式创新营造一个多方共赢的“创新生态系统”(An innovative eco-system)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核心竞争力。
2011年,东软集团(Neusoft)宣布全面进军健康管理领域,从而开始了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双重转型。从深耕20年的B2B选择进入陌生的B2B2C,从做软件外包和IT解决方案转向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模式,东软的战略转型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。日前,麦肯锡香港分公司副董事吴文达和《麦肯锡季刊》高级编辑林琳,对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进行了访谈,深入讨论了这一深刻变革的驱动力和转型理念。我们同样感兴趣的还有,在软件产业缺乏友善生存环境的中国,大多数软件企业能活五年、七年就算幸运,对于刚刚庆祝了20周岁生日的东软来说,它的生存法则是什么?刘积仁博士对此的回答是:以开放式创新营造一个多方共赢的“创新生态系统”(An innovative eco-system)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核心竞争力。
超越技术的创新
《麦肯锡季刊》(以下简称《季刊》)众所周知,东北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,传统的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,缺少软件业的发展条件。您认为20年来,是什么因素推动东软的成长?
刘积仁:从最初的3台电脑和3万元人民币创业,发展到如今的20,000名员工,从一个人们都认为不可能成功发展软件产业的地方起步到今天,我们靠的是创新。1991年,我们三个大学青年教师在校园里创业,俗称“教授下海经商”。这样的背景使得东软从一开始就是热爱创新,并把创新植入企业DNA的一家公司。那时,我们也曾经希望像微软那样靠通用软件做成世界级企业。很快就发现在当时的中国盗版软件横行,一个例子是,东软最初研发的一批软件产品迅速被盗版。所以这条路根本走不通。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:单纯的技术领先可能在欧美国家会成功,但是照搬这一模式在中国成功的机会很少。
所以,东软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,也就是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,软件与行业应用相结合,并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模式。这是一条超越了单纯技术的创新之路。当然,我不是说技术不重要,但它的重要性应该体现在创造价值,而不只是“know-how”。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,技术对整个商业成功的贡献率正在前所未有的变小。
[NextPage]
创新生态系统
《季刊》:您所说的独特的创新模式是什么?
刘积仁:就是我们强调的以开放式创新营造创新生态系统(An innovative eco-system)。过去我们强调自主创新、民族创新。企业关起门来单枪匹马搞研发,忽略了技术与市场、客户需求和产业规模的结合。今天企业在创新方式的选择上,应该越来越灵活,而不应该是封闭、排他的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大家更多的是讲开放式创新、合作式创新,创新的过程已经变成全球合作的过程,这就形成了一个参与者共赢的“创新生态系统”。在这一系统中,彼此一起成长和发展。如果有任何一方不能获益的话,这个生态系统就不够好。
现在,创新正在向中国移动,跨国公司纷纷建立本地研发中心,希望获得发展机会。中国企业应该重视这一趋势并且融入其中,与利益相关方包括竞争对手合作共同来创新,共同分享市场,这样既能在竞争中多方受益,又能回避风险。但是在从事开放式创新或者合作创新方面,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东西,你的知识产权、Know-how,使得开放、合作成为可能。一个企业扎扎实实的打造自己的技术和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很重要的。
《季刊》:是否可以分享一些东软在这方面的例子?
刘积仁:我们一直非常注重联盟和合作的开放创新,与合作伙伴分享很好的技术、经验和市场,互相成长、互相关照,使得东软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规模。
在这方面,东软有非常多的例子。1996年,我们进入医疗设备领域,当时这一块市场主要由GE、Siemens、飞利浦、东芝、日立等几个跨国公司占据。后来我们与飞利浦合作,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CT、彩超等医疗设备。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创新例子。制造时双方是合作伙伴,销售时成为竞争对手,但合作带给双方的利益更大,飞利浦为在新兴市场拓展丰富了产品线,东软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和管理能力,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我再举一个例子,东软在中国建了三所东软信息学院,我们的大学毕业生除了满足东软自身的需要,也给合作伙伴们带来价值,为它们培养大批IT管理人才,提供其在中国的技术培训中心和人才基地。
转型的“冒险之旅”
《季刊》:东软一直在发展电信、电力、社保、金融等行业应用,2011年12月发布了“健康云”战略以及“熙康计划”,全面进军健康管理领域。这一业务转型背后的战略考虑是什么?
刘积仁: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考虑转型,怎样从原来的外包模式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模式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,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,中国的IT企业必须要变革原来的商业模式。在东软熟悉的所有业务领域里,我们的选择是先从医疗健康切入,推出了“熙康模式”,并借此从B2B向B2B2C的商业模式转变。不放弃多年积累的企业级用户,同时将业务线延长到家庭和个人消费市场。
在这一领域,我们有别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:第一,东软是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领军者,也是最大的服务提供商,为全球5000多家客户提供数字医学影像设备等10大系列50余种医疗产品,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,包括HIS、CIS、LIS、EMR、PACS、RIS、CAD、远程会诊服务等。第二,东软1996年进入医疗设备行业,积累了十几年资源,有着16年对社会保险方面的经验,全国有4亿人在用东软的社会保险服务与支持系统。
同时,我们提前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,健康管理服务一定是有市场需求的,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。中国的GDP增长很快,中国人的慢性病比GDP还要快两倍,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,造成了医疗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地增长,中国社会未来的健康成本将会面临巨大挑战,国家将会更重视慢性病的预防。2009年中国政府“新医改”方案,提出“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,切实缓解‘看病难、看病贵’的近期目标”,以及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,为群众提供安全、有效、方便、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”的长远目标,同时提出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。“熙康计划”就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.
《季刊》:那么,“熙康”是如何营造“创新生态系统”的?系统中各方利益如何能够得到保证?
刘积仁:“熙康”不是一款产品或是一个解决方案,它是一个慢性病防治的开放平台,通过软件技术、医疗设备和互联网的结合,纵向整合医疗资源,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包括预防保健、远程监护、医疗救治在内的健康服务平台。打个比方,“熙康”就像是“AppStore”,扮演的是运营商的角色,我们与医院、政府、专业协会、移动运营商、软件开发商、医疗设备提供商等展开合作,共同构造一个健康管理的生态系统。所不同的是,苹果公司并不对“AppStore”审核,但我们对每项健康应用必须通过检测确认才会放入平台。另外,“AppStore”与消费者没有交互行为,但是“熙康”平台上一定是多方交互的。
在这个生态系统中,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得到好处,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。根本上,通过这一平台来对公众健康进行良性干预和改变行为方式,比如为消费者定制减肥方案、运动指导和营养计划等。我们希望人们尽量不得病、少得病,只有不得已才去医院。帮助政府、家庭和个人降低了医疗卫生支出,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。虽然这样一来,医院的就诊人数会有所减少,但是它们可以通过健康管理中心获得咨询和服务收入。
图表:“熙康”系统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